肾病患者有救了!研究发现:经常吃这6种食物,尿蛋白很难升高
我们得承认,现代医学很厉害,但肾脏的保养,七分靠生活方式。尤其是吃。吃得对,等于帮肾减压;吃得乱,它就得加班,久而久之,出故障是迟早的事。
我们得承认,现代医学很厉害,但肾脏的保养,七分靠生活方式。尤其是吃。吃得对,等于帮肾减压;吃得乱,它就得加班,久而久之,出故障是迟早的事。
肾病综合征是肾内科住院患者最为多见的一类疾病,只要患者的24小时尿蛋白定量≥3.5g且血清白蛋白<30g/L都可诊断为肾病综合征,然而,它并不是最终诊断,还需要进一步明确病因,常见的是微小病变肾病、膜性肾病、ANCA相关肾炎及狼疮性肾炎等。目前,临床用药以糖皮
想提前截胡,得先搞清敌人最新伪装:2024年起,三张“新底牌”让肾损伤提前一年现形,别等尿蛋白+才后知后觉。
当尿液检查中出现蛋白或肌酐升高,肾脏其实正发出一种细微而坚决的求救信号。肾小球滤过屏障受损时,原本应被保留在血液中的蛋白质开始漏出;而当血清肌酐升高,意味着代谢废物排出受阻,过滤功能下降。
在我国,IgA肾病是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,也是导致青壮年人发生终末期肾脏病的主要病因。数据显示,我国成人IgA肾病患者人数预估达459万,其中已确诊患者约57万
它不像视网膜病变那样容易被察觉,也不像神经病变那样早期就有症状。很多人等到尿蛋白升高、肾功能下降时,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,此时往往已经错过了最佳的干预窗口。
11月6日,在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期间,“多方共话IgA肾病科普,携手守护肾脏健康”主题交流在诺华展台举行。中国疾控中心、临床医疗机构、主流媒体及企业代表齐聚一堂,聚焦慢性疾病防治痛点,助力构筑慢性肾病防治防线。
茶是好东西,没错。中国人喝茶,几千年传下来的习惯,讲究得很。但凡事讲个“度”,喝得不对,再好的茶也能变成“催命符”。
声明: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,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,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,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,意在科普健康知识,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
药融圈获悉:近日,在2025年第58届美国肾脏病协会肾脏周(ASN Kidney Week 2025)上,云顶新耀(01952.HK)核心产品耐赋康®(布地奈德肠溶胶囊)展示的多项中国真实世界研究(RWS)结果,受到行业广泛关注。
慢性肾病(CKD)是否发展为尿毒症(即终末期肾病,需透析或肾移植)并没有一个统一的“倒计时”,而是受多种因素影响,每个人的病程进展速度差异巨大。
糖尿病肾病是一种静默发展的并发症,它并不会一开始就给出明显信号,往往等到出现泡沫尿、下肢浮肿、夜尿增多时,肾脏的过滤系统已被伤得不轻。数据显示,在中国糖尿病患者中,约有近三分之一最终发展为不同程度的肾功能损害。
脚部的一些表现,往往被忽略,其实很能“预告”大病的苗头。比如下面这几种情况,看似小事,有的却是糖尿病、心衰、肾病、甲状腺功能异常等系统性疾病的早期信号。
商业化层面,诺华的长效降脂siRNA产品Leqvio2024年销售额7.54亿美元(2021年底上市),Alnylam的遗传性转甲状腺素蛋白介导淀粉样变性相关多发性神经病siRNA产品Amvuttra在2025年前三季度销售额达5.43亿美元(2022年6月上
很多人以为,糖尿病肾病是迟早的事,只要得了糖尿病,肾脏迟早遭殃。可在门诊,我见过二十年糖尿病却肾功能依然稳定的老患者,也见到确诊才三年就被迫透析的中年人。同样叫糖尿病,命运却天差地别。这差别,到底藏在哪?
IgA 肾病(IgAN)是我国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,也是导致青壮年人终末期肾脏病的常见病因。2025年,继改善全球肾脏病预后组织(KDIGO)更新了《KDIGO 2025lgA肾病和lgA血管炎临床实践指南》后,中国也发布了《中国成人IgA肾病及IgA血管
很多人一听说“肾不好”,脑子里就蹦出一堆问题:是不是不能吃盐?是不是就要戒肉?但真正让肾脏“受伤”的,往往是我们每天最容易忽视的一餐——早餐。尤其是肌酐偏高的人,早起第一口吃什么,真的跟肾脏的好坏有很大关系。
秋风起,正是杂粮飘香的季节。餐桌上,红豆薏米粥、玉米糊、黑豆饭频繁登场,许多人以为吃得“粗”就是吃得健康。一种看似养生的饮食习惯,却可能悄悄拖垮肾脏。
这是58岁的王先生挂号时说的话。他自认为自己“血糖高但不严重”,每年体检都跳过肾功能检查。
窗外秋风微凉,老王正和老伴在厨房忙着熬南瓜粥。金黄绵软的南瓜,加点糯米,煮出来香气扑鼻。本以为整个小区的老人都爱喝,补血养胃、美容抗病,似乎南瓜成了“万能养生食材”。